编者按:为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坚持工程训练公共教学的同时,转型开展专业教学。学院以赋能产业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增强课程思政的引领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大中小一体化科普服务,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成效显著。
 
 
 
学院简介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24年4月,前身为成立于2006年、由校办工厂改制而来的工程训练中心。
学院目前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学科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在此之前是全校学生的“工业生产认知平台”、“技术实践平台”和“综合创新平台”,承担了全校6个学科共31个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现有实习教学场地8000多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共计1000多台,总值2000多万元,主要开展传统制造技术实习、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及面向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创新训练”等多个训练项目的实践教学工作,是达成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学院不断完善创新育人平台、建设课程资源,2020年获批“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智能制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021年获批“湖南工程学院—重庆安尼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成立“智能与智造产业学院”,2022年获批“新一轮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2023年获批“湘潭市科普教育基地”,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评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高等教育组团队赛三等奖1项。为提高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下设智能工程系、机械制造实训部和电工电子实训部,现有学院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5人,省“121人才工程”1人,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的10人,高级工5人,专任教师100%拥有企业工作经历,是一支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教学队伍。
01
 
三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工程实践教学秉承“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采用“重工艺、尚技能”的工程训练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构建了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包含基础实践训练、先进制造实践训练、创新教育实践训练三个层次,面向全校机电类专业、近机近电类专业及其它类专业开设了传统制造技术实习、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及面向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创新训练”等20多个训练项目,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学院持续整合和优化实习教学内容体系,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图1  三层次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中的创新训练教育层由多工种融合项目、职业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等构成。
 
(一)多工种融合项目助力工程意识培养
多工种融合项目教学以项目为依托,将传统制造工程技术、先进制造工程技术及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单一工种教学有机地串联,打造项目产品的“设计-制造-测量-优化”闭环工程训练链条,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培养学生的可靠性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等工程意识,形成综合优化、整体效益的系统工程观。三年来共实施多工种融合项目9项,推动了我校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表1 多工种融合项目汇总
 
  
   
    序号  | 
    项目名称  | 
   
   
    1  | 
    指尖陀螺  | 
   
   
    2  | 
    3D打印叶轮模样在砂型铸造中的应用  | 
   
   
    3  | 
    按压式手持风扇  | 
   
   
    4  | 
    齿轮蝴蝶  | 
   
   
    5  | 
    感应风扇  | 
   
   
    6  | 
    多功能防疫消毒器  | 
   
   
    7  | 
    蓝牙音箱  | 
   
   
    8  | 
    无人机  | 
   
   
    9  | 
    竹蜻蜓  | 
   
  
 
 
 

图2 部分多工种融合项目学生作品
(二)以赛促学,提升竞赛育人成效
学科竞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学院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坚持以赛促学、以竞赋能,用好学科竞赛这一育人载体,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通过开放现有设备及实训场所,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强化对科研兴趣大、能力强学生的选拔与训练,不断加大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指导,着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市场实现价值的创新型人才。
一项项成绩的取得,展现出我校学生扎实奋进的青春风采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既是参赛师生的不懈努力,也彰显了我院竞赛育人的优势与积淀。
表2  学科竞赛所获荣誉
 
  
   
    赛事名称  | 
    奖励级别  | 
    数量  | 
   
   
    “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 
    省级三等奖  | 
    3项  | 
   
   
    东盟机器人设计大赛  | 
    省级金奖、一等奖  | 
    3项  | 
   
   
    省级二等奖  | 
    1项  | 
   
   
    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  | 
    国家级金奖  | 
    2项  | 
   
   
    国家级二等奖  | 
    1项  | 
   
   
    国家级铜奖、三等奖  | 
    3项  | 
   
   
    省级一等奖  | 
    22项  | 
   
   
    省级二等奖  | 
    17项  | 
   
   
    省级三等奖  | 
    10项  | 
   
   
    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 
    省级一等奖  | 
    7项  | 
   
   
    省级二等奖  | 
    19项  | 
   
   
    省级三等奖  | 
    15项  |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省级铜奖  | 
    2项  |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省级二等奖  | 
    2项  | 
   
   
    省级三等奖  | 
    3项  | 
   
   
    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 
    国家级二等奖  | 
    2项  | 
   
   
    国家级三等奖  | 
    2项  | 
   
   
    电子设计竞赛  | 
    国家级一等奖  | 
    1项  | 
   
   
    国家级二等奖  | 
    2项  | 
   
   
    国家级三等奖  | 
    1项  | 
   
   
    省级一等奖  | 
    3项  | 
   
   
    省级二等奖  | 
    1项  | 
   
   
    省级三等奖  | 
    1项  | 
   
   
    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一等奖  | 
    1项  | 
   
   
    省级特等奖  | 
    1项  | 
   
   
    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  | 
    国家级二等奖  | 
    1项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省级二等奖  | 
    1项  | 
   
   
    合计  | 
    
  | 
    127项  | 
   
  
 
 
(三)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学院的前身工程训练中心2007年被认定为“湘潭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培训基地”,积极推行学历文凭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并重的办学思路,凸显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2009年挂牌成立“湖南工程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19年获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建站资质。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学院依托现有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及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02
 
特色化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显成效
 
工程训练为集中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中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采用时政热点实践项目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思政元素的选择与实践项目相互交融,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建设科普长廊、工程实践文化园,构建了开放式的校本特色大思政课堂,凸显了我校的“工字文化”。《金工实习》课程获批2024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图3 近3年来时政热点实训作品
 
图4 工程实践文化园
 
03
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普等社会服务。2021年成立湖南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科普基地,基地2023年获批“湘潭市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被湖南省科技厅纳入湖南省科普基地培育名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学院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打造了10个室内科普活动室,结合室外科普长廊、室外工程实践文化园,构建了全天候、开放式的工程技术及工程文化科普课堂,开展多维度科普教育活动,推进科普工作向社会化发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助推提升大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科技思维,讲好工匠故事、褒扬工匠情怀、推广工匠文化,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累计科普收益人数超5000人,通过新湖南、红网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现已与湘潭市湘机中学、湘潭市第三中学和湘潭子敬学校签订协议共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图5 部分科普活动
 
04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为配合湖南省“4×4战略”及我校的“135工程”的实施,学院科学确立了“一对接、两融合、两特色”的定位,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探索“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将着力打造“实践创新、智能+”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将立足公共实践教学平台本位,突出专业教学特色,在2024年机器人工程专业办学的基础上,申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服务地方做出应有的贡献。
(审核:黄先威 毛晓华 彭小敏)